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过去整整一年,瑞典选手莫雷加德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张照片:他和奥运冠军樊振东坐在北京的餐桌前,面前摆满菜肴。 配文写着:“去年我们在奥运球台相遇,今天在晚餐桌上分享回忆和快乐。 ”樊振东用英文回复:“兄弟,希望你喜欢北京和这顿饭! ”

这张照片背后,藏着一段跨越胜负的友谊。

去年巴黎奥运决赛前,莫雷加德因为只带了一件蓝色球衣发愁,按规则,如果樊振东选择蓝色,他就得换掉。 樊振东知道后主动让出蓝色球衣,让莫雷加德如愿登场。

这个细节让莫雷加德多次公开感慨:“樊振东人特别好,我印象深刻。 ”

如今,两人从对手变成了队友。

樊振东即将身披德国萨尔布吕肯俱乐部的战袍征战德甲,莫雷加德正是他的新队友。 早在俱乐部官宣时,莫雷加德就用中文激动发文:“很荣幸能和你成为队友! ”欧冠赛后采访中,他连用三个“really”表达期待:“能和樊振东做队友简直不要太爽! 他技术超强,人品更没得挑! ”

主动出击的留洋

樊振东的留洋决定来得干脆利落。 萨尔布吕肯俱乐部的体育总监埃尔文·伯格透露,樊振东在加盟前十天主动联系俱乐部,表达了“想在欧洲打一个赛季”的意愿。 球队经理直言:“我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,像做梦一样快! ”

这位28岁的大满贯得主,选择了一条无人走过的路,以现役中国乒乓绝对主力的身份,长期扎根欧洲职业联赛。 他加盟的萨尔布吕肯是欧洲豪门,连续两年拿下欧冠冠军(2023、2024赛季),阵中除了莫雷加德,还有德国名将弗朗西斯卡、斯洛文尼亚的达科等顶尖选手。

樊振东的赛程表排得满满当当:

8月31日德甲首秀客场对阵贝格诺伊施塔特;9月转战德国杯,6日打第二轮、14日冲击四分之一决赛;欧冠联赛的注册也已完成。 俱乐部特意说明,他将专注德甲和欧冠两项顶级赛事,避免过度消耗。

“樊振东效应”,门票售罄与临时看台

萨尔布吕肯新赛季前两场主场门票早早售罄,俱乐部不得不增设临时看台。 德国球迷的狂热从社交媒体蔓延到现实,地铁上有人刷着“东哥冲鸭”的短视频,评论区挤满中文留言;欧洲媒体则称他为“东方力量”,德甲收视率预期暴涨。

热度不只属于樊振东一人。

欧冠注册名单里,林高远(德国穆尔豪森俱乐部)、周启豪、陈垣宇(法国亨尼邦俱乐部)等男队员,以及何卓佳、刘炜珊等女队员的名字集体亮相。 中国乒协对此态度明确:支持球员通过欧洲联赛积累实战经验,对抗不同风格的高手。

新生代闯欧洲

19岁的陈垣宇和18岁的温瑞博,是这股“留洋潮”中最年轻的代表。 两人加盟法国亨尼邦俱乐部,将与曾在世乒赛淘汰许昕的法国名将西蒙·高茨并肩作战。

陈垣宇的成名颇具戏剧性:

今年1月,他在WTT常规挑战赛连续淘汰奥恰洛夫,决赛4-2击败世界第三的张本智和,世界排名从54位飙升至28位。 温瑞博则是国乒青训重点培养对象,15岁就掌握了马龙的招牌技术“霸王拧”。

国内乒超联赛竞争激烈,马龙、樊振东、王楚钦等主力位置稳固,年轻球员上升通道有限。 欧洲联赛的高强度对抗,比如法国勒布伦兄弟的“快攻搏杀”、德国奥恰洛夫的“暴力弧圈”,能弥补国内训练中“风格单一”的短板。

自己找房、自己管训练

欧洲俱乐部的运作模式和中国截然不同。 德甲联赛运营近六十年,球员像精密零件一样被嵌入“训练-比赛-恢复-商业开发”的链条中。 波尔、奥恰洛夫等老将的常青秘诀,正是这种体系淬炼出的自我管理能力。

对习惯了国家队“全包式保障”的中国球员来说,挑战从赛场外就开始了。 租房、谈合同、安排训练计划都得亲力亲为,买菜时还得比划着和收银员交流。 一位留洋归来的球员感慨:“国内比赛像学生春游,欧洲联赛像上班族出差。 ”

争议与掌声

樊振东加盟德甲时,有人批评他“不爱国”;陈垣宇、温瑞博赴法后,网络冒出“养不熟的白眼狼”论调。 前国手方博的回应很直白:“凭本事挣钱天经地义! ”

中国乒协用行动表态:

保留樊振东国内赛事(乒超、全运会)参赛资格,支持他“国内外双轨并行”。 央视和人民日报则将他的留洋定义为“中德体育交流的活招牌”,强调这不是普通转会,而是“乒乓球巨星的国际新舞台”。

莫雷加德在巴黎奥运领奖台上对樊振东说的那句“伟大的对手和朋友”,如今正在欧洲联赛的土壤里生长。 萨尔布吕肯俱乐部的更衣室里,红黄配色的中国队服与蓝黄相间的瑞典队服并排悬挂,体育精神的边界,早比球台宽阔得多。

破解夏季高温病